对人友善、相亲;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,如儒家提倡“仁爱”“仁政”
1.仁爱;相亲。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。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仁者人也,亲亲为人。”
2.泛指仁德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邠人曰:‘仁人也,不可失也。’从之者如归市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邠人曰:‘仁人也,不可失也。’从之者如归市。”
3.有德者之称。指仁人。《论语·学仁》:“泛爱众,而亲仁。”邢昺疏:“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。”
4.有德者之称。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长育者,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,亦称之为“仁”。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:“养之,长之,假之,仁也”孔颖达疏:“五行,春为仁,夏为礼,今春为圣、夏为仁者,春夏皆生养万物,俱有仁恩之义,故此夏亦仁也。”
5.果核或果壳最里头的部分,大都质软可食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九六五引《刘根别传》:“可服枣核中仁二十七枚。”
上下结构,上面一个“二”,下面一个“心”。古时“仁”的异体字.与“仁”读音相同。在网络上,由于“忈”字的形状,常被比喻不够专心,专一。
仓颉MMP
四角10331
郑码BDWZ
统一码U+5FC8
注音ㄖㄣˊ
结构上下结构
笔顺编号114544